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教学研究 正文

深化改革 创新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徐曙光同志在职业教育年度工作会

作者:审核:复核:时间:2015-05-06点击数:

深化改革 创新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徐曙光同志在职业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4月30日)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5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首先我代表省教育厅向辛勤工作在职成教育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交流经验,部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提供智力支持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斐然

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着力破解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主要有十个方面,请与会代表通过梳理,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的单位、学校做了什么,还缺什么,如何改进与提高。

(一)规模结构协调发展

坚持结构、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不断整合优化职教资源,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基本稳定,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教师队伍素质持续提升,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省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460所,在校生94.82万人;教职工6.4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93万人,生师比为18.08:1;高中段学生职普比35.63:64.37。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76所;在校生为83.57万人。专任教师3.2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29%,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所占比例为28.62%。全省本专科在校生数为179.67万人,本科生为96.10万人,本专科之比为53.5:46.5。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24所,在校生11.65万人;民办普通高等学校38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3.25万人。全省成人本专科在校生48.53万人。

全省职业教育学校平均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近9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上百万名城乡劳动力。加工制造、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家政和养老服务、高速铁路、民航、信息服务等8大快速发展的行业中,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基本满足了我省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近几年来,我省着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2010年12月出台的《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了“建立以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2012年12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进一步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有力支撑,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和有效突破口,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加快予以推进。2013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随后,配套出台了45项政策文件、建立了28项制度,涵盖招生考试、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办学机制、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在省级层面基本形成全方位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完成了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为了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省政府实施立项督察制度,每月一调度、每季度一督查,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开始陆续得到解决。这些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得到上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一年多来,有16个省份来我省学习考察职业教育。

(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路径进一步拓宽

2014年,我省春季高考技能考试首次采取实际操作形式;本科招生计划逐年增加,连续两年翻番达到1万多人,全省9.1万名考生参加,比上年增加3万多人。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自主招生试点学校达到42所,注册入学试点学校达到25所,招生规模近5万人。推动全省17市建立职普统一、学生自主报考、学校自主录取、满足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需要的考试招生录取机制,基本实现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平等招生录取。

(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

一是完善专业调整机制,扩大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将自主设置非国控专业的权限下放到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和特色明显、办学规范的省技能名校。2014年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点2409个,新设置118个,调整34个,撤销62个、停招34个。中职备案251个专业,3636个专业点,调整、撤销、停招了403个专业。

二是实施特色品牌专业(群)建设。立项建设首批10个中职品牌专业、28个高职品牌专业群,专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省高职院校中,国家级重点专业128个,占全省专业总数的5.31%,校均3.92个;省级重点专业150个,占6.23%;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323个,占13.41%。

三是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更加融合。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骨干企业、本科院校和中高职学校等方面的资源,分专业集群成立农林、药品食品、化工等15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为推动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是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按照教学标准与行业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对接等要求,开发完成并发布了56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利用财政专款3200万元,支持制定了32个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启动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利用财政专款900万元,启动了30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研制工作。

(五)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一是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应用型人才贯通分段培养试点,2014年“3+4”试点中职学校由8所增至16所,涉及市由3个增至7个;“3+2”试点高职院校由11所增至20所,招生方式由夏季高考扩增到涵盖春、夏季高考;参与本科高校由13所增至19所;本科专业点数、培养规模分别由22个、1640个增至56个和3520个,均翻了一番。作为全国首例,与省外本科高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完善“双证书”制度,将试点扩大到所有合格中职学校。实施“高职+技师教育”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遴选8所高职院校、8所技师学院进行合作培养试点,合作培养计划600个在技师学院培养,相关高职院校同专业原有2115个计划全部列入合作培养范围,让学生拿到“双证书”。

二是继续通过开展技能大赛,引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立技能大赛奖励专项资金,对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以此为载体引导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有174支代表队、480名选手参加了92个项目的比赛。获得金牌58枚、银牌89枚、铜牌80枚,总成绩位居全国第3位。在第十一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我省获得一等奖15项、列全国第2位,同时第四次获得组织工作卓越贡献奖。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我省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并获得最佳组织奖,取得参赛以来最好成绩。在国赛、省赛的引领下,全省各市、职业院校纷纷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初步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教”的良好局面,显著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全面提升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第七届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我省有31项成果获奖,获奖总数列全国第5位。

(六)基础能力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

一是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以市为主统筹管理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推动省政府下发《关于调整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体制省级中职教育管理权限的通知》(鲁政字〔2014〕190号),从2014年9月1日起将省级管理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籍学历、考试招生、就业指导等权限全部下放到各设区市,逐步取消普通中专招生计划和就业报到证制度。完善中职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着力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推动各市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优化学校布局,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分级认定,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名称的规范和清理,中职学校由上年的498所整合成460所,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2285人。利用财政资金1.92亿元,实施第二批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建设工程,立项24个项目。扎实推进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完成第二批18所学校省级验收,对第三批19所学校进行了调度和中期检查,组织进行现场考察培训,组建专业联盟,促进示范校建设。利用中央财政1.63亿元资金,遴选立项79个基础能力提升计划建设项目。实施“能工巧匠进职校”计划,安排专项资金900万元设立了180个特聘技能教师岗位。

三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完成2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4所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暂缓通过项目省级验收工作。2012年获批立项的7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已有4所院校通过验收,其中3所优秀1所良好。推进高等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组织了第一批立项单位中期检查和第二批立项单位建设方案、任务书批复工作。完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回访和新建院校办学条件核查制度,对3所院校进行了评估,对11所院校进行了回访,对5所院校进行了办学条件审核,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发挥示范骨干高职和国家中职示范校作用,实施中职学校结对帮扶工作,结对数量110余所。

(七)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推进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灵活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核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允许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财政参照“副教授”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二是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将教学实绩、技能水平、技术研发成果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力度,培训经费每年达到3000万元,年均培训教师1万余人次。目前,中、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分别为31.31%、41.08%。

(八)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是成立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专业集群推进省级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在已经成立旅游、财经、商业、交通运输、建筑、卫生6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联合行业部门成立了农林、食品药品、计算机、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5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院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二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与联想、浪潮、惠普、微软、甲骨文等国内外高端大企业集团合作,支持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开发课程。推进职教集团建设,各地新建职教集团31个,职教集团开始由以往单一的行政主导转变为校企自主组合,呈现一校多企、一企多校、多校多企并存,行政、学校、企业多种牵头主体的格局。目前,建有30个省级职教集团,100余个市级职业教育集团,职业院校职教集团参与率已达90%。涌现出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鲁商教育集团等“实体化运作模式”的创新型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山东省高职院校中有合作企业的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66.34%,合作企业订单培养人数占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数的7.47%,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的比例为65.72%,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门数占开设课程总门数的10.13%。

(九)继续教育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进一步推进成人高等教育。推动高等院校继续教育课程改革,建设60门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和200门继续教育省级数字化共享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格规范成人学历教育。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对函授站、远程教育中心的监管,对所属函授站监管不力的3所高校予以严肃处理,推动近80所高校的成教学院签署了《规范办学承诺书》。

二是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教育。研究出台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实施方案,诸城市、寿光市、泰安市岱岳区、莒南县成为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总数列全国第一位。组织职业院校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200余万城乡劳动力提供各级各类职业培训。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课题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制度体系”课题顺利通过省社科联批准立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交流推进会在寿光市召开,推介了我省的经验做法。

(十)民办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认真做好“动员社会力量办医办学”省委常委重大课题调研工作,形成3篇调研报告,为制定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政策奠定了基础。落实《山东省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认定管理办法》,在青岛、潍坊、德州市启动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教师社会保障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首次较大幅度加大财政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力度,投入8100万元支持民办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建立对口帮扶制度,推动优质公办职业院校与民办职业院校结对帮扶。

二是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民办教育监督管理,规范民办高校办学秩序,对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年检结果集中发布公告。采取全省通报批评、调减招生计划等措施,严肃查处违规办学行为。召开全省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联络员、督导专员工作会议,完成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联络员、督导专员换届工作。

二、深刻把握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党和国家已经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去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会前,习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了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全国职教会议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出台了《决定》,颁布了《规划》。今年,中央关注职业教育热度不减。本月,全国人大组织了《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同时,国务院督导办还要组织职业教育专项督导。我省也同样,今年年初,仅郭树清省长召开的涉及职业教育的座谈会就有四次,分别是教育培训业转型升级座谈会、家政服务业转型升级座谈会、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座谈会和民办高校改革发展座谈会。可以说,国家和省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投入的精力和财政支持也前所未有。

我省是一个经济大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一周年之际再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山东要“走在前列”。为此,山东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山东现实,提出了“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决策。“一个定位”就是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三个提升”是: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一个定位、三个提升”正成为山东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提升工作标杆和工作标准,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身上,落实到“人”的精神境界和综合能力上。郭树清省长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扩大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职业教育承担着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的重任,承担着促进就业、惠及民生的政治使命,承担着实施教育综合改革“3+1”战略需要职业教育迈好第一步的光荣任务。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我省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尽管我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体系建设的不少政策尚未落实,已经落实的政策措施对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不尽合理。职业教育比重偏低,且近三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中职与普通高中之比。2014年,职普比达不到3比7的还有菏泽、聊城、莱芜、济宁四市,其中莱芜仅为20.04%;达不到3.5比6.5的,还有淄博、临沂、泰安三市。二是质量有待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用工需求不相适应问题比较突出,毕业生技术技能不强、发展后劲缺乏、岗位迁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存在严重短板,职业素养差,就业岗位技术含量低、薪酬待遇低,无法承担起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岗位,这也成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根本原因;三是办学条件仍然十分薄弱。多数职业院校实训条件落后,实验实训设备不足,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大部分中职学校仍在使用着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核定的编制和岗位;四是体制机制不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制度不健全,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难以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不够,很多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五是东部与西部、学校与学校间发展很不平衡。相对来说,鲁西南部分职业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与东部市存在不小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转系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六是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环境仍需优化。现代职业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的社会知晓度仍然不高,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对职业教育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到位,对破解职教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职教发展所投入的精力不到位,政策和人财物力支持不到位。整体看,上热下冷、内热外冷现象还某种程度存在。职业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吸引力仍然不足,而且还存在两个悖论,国家战略与群众选择,国家意志与社会认识之间存在着差距。这些都要求我们进一步转观念、促改革、强内涵、提质量,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为职场成功、人生出彩提供机会。

我们要回头看,进一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对现有的政策文件,涉及教育系统内的,深刻领会创新发展,涉及外部环境的积极协调争取落地。这次会议提供的材料汇编,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各单位、学校会后应当积极的组织学习和讨论,创新发展各自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业态。

三、以法治思维和改革方法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落实顶层设计和已有政策措施的关键之年,是总结“十二五”、谋划“十三五”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统筹管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以落实各项建设、管理标准为主要任务,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文化素质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扩大影响。

要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不松懈,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特色发展为主要任务,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用能力(技术能力、工程能力)、自我学习未来发展能力。

中高等职业教育都应当坚持以造就学生的职业精神、人文素养为核心,培养的学生,做到弯下身子能做工,抬起身 子有涵养,言行举止有文化,知识情趣有深度。

从具体工作的角度,下面我再强调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理念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一个人来说,品德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技能。前段时间,我省组织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用工需求适应性专题调研,行业、企业普遍反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把品德教育、职业素养放到第一位。一要把立德树人放到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创新德育理念,丰富内容载体,完善体制机制,把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德育重点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目标。二要丰富德育内容。深入开展法治教育,设立法治知识必修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成引导、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加强学校文化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生活德育、品行养成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要特别注重职业素养教育。实施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把企业所需求的职业素养教育前置到学校。注重借鉴企业中的团队精神,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价值观,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三要创新德育方法。在上好德育课的同时,应将德育目标融入所有课程和活动中,把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等有机统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经典诵读”已经过验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非常有效的载体,也是智育、美育的有效载体。诵读经典,改变一个人的灵魂,改变一个人的内涵和气质,可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每个学校都要广泛开中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

国家、省级的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由职教处、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负责组织。五月份要组织完成,请有关单位积极抓好。

青岛的职教义工,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再结合职业教育活动周,要在全年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内容,长期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宣传和行动并举、推进态势。

(二)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一是认真贯彻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4〕19号文件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意见》、《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参与做好《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

二是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重点工作督查机制。配合开展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完善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机制。配合省政府督查室,完善职业教育重要事项政府立项督查机制,每季度调度一次工作进展,每半年提交一次政策落实情况绩效报告。

三是开展好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与大众网联合举办职业教育宣传网站,拟定5月11日在泉城广场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各市要规划、落实好活动周宣传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先进典型,促进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是完善技术技能人才选拔培养制度。第一,完善春季招生考试制度。配合完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春季招生考试制度,改进专业技能考试,增加技术技能含量;改进志愿填报和录取办法,按专业大类填报志愿,实行平行志愿录取,为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继续增加春季高考本、专科招生计划,争取分别增加到1.5万人、5万人左右。第二,健全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专业选择的适当性及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契合度,继续单列招生计划,增加50个左右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本科专业点。完善转段考核办法。稳定高职院校与技师学院合作培养试点。第三,优化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优化专业点布局,适当调整培养规模和专业点设置数量,以鼓励支持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三二”连读为重点,逐步减少五年一贯制培养规模。修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健全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新设、调整和退出机制。第四,完善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和评价制度。制定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指导意见,探索建立“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出台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统筹做好中职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好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

(三)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一是启动规范管理三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办学规范、制度规范、管理规范是保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出台《山东省职业院校管理基本规范》,推动学校以规范化为基本要求,以精细化、科学化为目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全面提升招生、学籍、课程、教学、教师、质量等方面管理水平,建立规范办学行为长效工作机制。探索职业院校退出机制,对不合格学校予以黄牌警示,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学校按规定程序退出办学。

二是健全专业设置与调控机制。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度,建立“负面清单”和专业信息发布制度,支持特色、优势专业发展,压缩落后、过剩专业。启动开发三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品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第二批56个省级中职品牌专业、20个高职品牌专业群。组织实施首批中职品牌专业、高职品牌专业群中期检查。

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各市、各院校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 统筹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防止学校专业追求多而全,克服专业发展同质化现象。

三是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课程改革计划。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完善中职和五年制高职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完成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继续制定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开发、遴选、更新和评价机制,鼓励支持企业与学校联合编写反映行业企业最新工艺、最新技术的教材,淘汰内容过时、技术陈旧的教材。

四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每两年组织遴选、立项800项教学改革项目,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培育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务实有效、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突破创新、国内领先水平的教学成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五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诊断与改进方案。定期开展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3+2””3+4”贯通培养的教学质量,涉及贯通培养立交桥建设的成败,各有关单位要从教学督导和检查做起,积极总结试点的经验和做法,形成长效的教学管理机制,确保这批学生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全面提高。

(四)推进校企、协调部门广泛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举办职业教育的主 体作用,吸收行业企业人员组成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治理的决策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认定20所省级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和企业,遴选20所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二是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发挥职教集团作用,提升行业指导能力。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共建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二级学院等,使校企双方成为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三是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改革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选手选拔和训练制度,组织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大赛

四是积极发挥省教育科学院、职教学会、中华职教社、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教育一家做不好职业教育?我省的骨干中高职院校基本都是学会的各分支机构成员,省直各部门、企业也分别参加了我们的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担负主要领导。大家应当发挥各自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五)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启动首批省级示范校、优质特色校建设工程和省级规范化学校认定工作。组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中职示范学校、、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省级验收,立项建设第三批省级规范化学校。探索建立省级规范化、示范性职业院校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动态管理制度。在这里,我强调一点,今年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已列入省委科学发展观考核项目。国家示范校验收、省级规范化学校中期检查和验收均列入考核范围。各市要高度重视,扎实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对项目建设不利,尤其是资金不到位和使用不规范的单位,我们将及时启动约谈机制。

二是着力改善职业教育实训条件。在统筹抓好市、县(市、区)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基础上,按照互补原则,在中职学校启动建设20个具有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在高职院校启动建设10个左右具有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培训等多种功能、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鼓励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围绕我省主导产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顶岗实习方式,强化实践环节管理,杜绝“放羊式”实习现象发生。

三是配合有关部门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推动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配合有关部门出台办法,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完善绩效考评体系,提高各地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引导地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督促地方承诺资金落到实处。

四是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推进职业院校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

五是通过名校带动和帮扶,提升薄弱校的管理水平。主要是落实好东西部合作的校长、教师结对帮扶计划,切实把东部优质学校的教育教学软资源引入到西部薄弱学校。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一是配合有关部门、处室,实施“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全面落实和执行我省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和教师招聘、20%编制员额由学校自主聘用兼职教师、职称评价等政策规定;在青岛、潍坊、德州实施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试点。

二是继续实施“能工巧匠”进职校计划和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评选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启动技能名师建设计划、青年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墨子杯”职教名家建设计划。配合有关处室建立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制度。

三是完善教师培训提升和激励制度。依托应用型大学和高水平职业院校、大型企业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完善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优秀人员互聘以及教师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等制度,聘用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或实践指导任务,建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升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实践执教能力。

(七)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

一是建立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逐步实现优质数字资源全覆盖。

二是实施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2015年至2020年,全省职业院校共立项建设3000门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认真做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并组团参加全国大赛,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四是加强管理信息化工作。推动中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完善和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数据管理平台应用,发挥平台管理效益。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职业院校党风廉政建设。

教育部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党风廉政建设。近期,专门召开了职业院校廉政工作专题部署会,要求加强廉政建设,坚决纠正“四风”,严厉查处腐败,大力营造职业教育清风正气。会上,通报了30起职业院校腐败案件和现象,其中涉及到我省有4所院校。在这里提几点要求:

一是,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正处于大好发展时机,成果来之不易。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规定,切实加强领导,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杜绝不正之风玷污职业教育声誉,侵蚀职业教育建设成果。

二是,切实加强和规范管理,坚决杜绝和赌塞管理漏洞。要强化责任,完善惩防体系建设,防止在采购、维修、基建、招生就业、奖助学金、学生入党、图书回扣、学生保险、学生服装等方面的违纪违规。一经发现,严肃查处。

三是、切实加强资金管理。近几年,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省财政资金逐年增多,各校要严格财经制度,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管理与使用,强化审计监督,坚决防止套取、截留、贪污、挪用资金等行为。各校要学校领导要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要求,自觉在监督下开展工作,正确行使权力。

同志们,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和大好机遇,目前,正值人大委员会“一法一条例”检查和国家职业教育专项督导检查之际,让我们抓住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和国务院《决定》、六部门《规划》精神以及“三严三实”教育活动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着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经济能力,建设努力开创山东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