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育部
闽山苍翠水萦回。7月16日,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福州吸引了世界各地关注的目光——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此开幕。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发来贺信:“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天,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如何?未来又将怎样保护文明的瑰宝?记者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寻找答案。
穿越时空,文化根脉代代传
“你知道三坊七巷是哪三坊哪七巷吗?”“我知道!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还有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7月15日晚,活泼可爱的儿童表演拉开了福州三坊七巷《寻梦·坊巷》沉浸式演艺活动的序幕。
这处占地仅约40公顷的古建筑群,走出了“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严复、革命烈士林觉民、文学家冰心等,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于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预备名录。
在光影交错的演出现场,历史与现实重叠。福州市温泉小学二年级8班学生杨旖晴身着汉服,看得出神,她说:“平时我就喜欢逛三坊七巷。今晚的演出真漂亮,舞狮子、油纸伞舞蹈都让我觉得很震撼,我也更加了解了福州的历史和文化。”
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为契机,福建省各地各校积极开展迎世遗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乡爱国的热情。
日前,在闽江学院附属中学举办的“学党史迎世遗”主题活动暨“福棋”首发式上,中小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这款由福州市群众路小学和闽江学院附属中学学生共同设计的棋盘游戏,在棋盘周围加入了本届世遗大会会徽、非遗等元素,以福州25个国家级文化遗产为路径,设计了相关知识问答,先到达终点者获胜。在游戏的同时,学生们也收获了不少福州及世界的文化遗产知识。
面向未来,世界遗产教育在行动
沿着大会参观考察线路,记者走进位于上下杭硋埕里20号的永德会馆。这里已从清代闽商集会场所变为德化陶瓷烧制技艺、永春纸织画等传统技艺的展示地。
将国画裁成细长的经丝,以素纸条为纬丝,相互编织成工艺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纸织画吸引了很多人观赏。泉州市永春县义亭纸织画工艺研究所纸织画传习师张雪华正织着一幅牡丹图。
张雪华看到观众中有小学生的身影,便热情地介绍:“这纸织画多好看啊,学起来也不难哦!”原来自2017年起,张雪华便在永春县的中小学教授纸织画,对于让青少年儿童能够感知、传承非遗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
“很高兴的是,这几年想学纸织画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一学就入迷。男孩、女孩都喜欢。我想这就是非遗教育的魅力。”张雪华说。
记者从大会上获悉,近年来,中国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教育理念与实践。世界遗产相关知识和保护理念进课程、进教材;教育部开展了“美丽中国主题研学”等丰富的世界遗产教育实践活动;近70所高校开设了文物保护技术、文化遗产等相关学科专业;“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等活动成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
未来世界遗产教育应如何开展?
在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主题边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需要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新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世界遗产保护培养未来的领导者、保护者和传承者。
感受美好,传承文明的力量
镇海楼、宏琳厝、嵩口古镇……福建自然人文景观在福州英华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学生蔡胤霖的镜头下一一展现。他用了一年半时间,行走万余公里,拍摄18万张照片,形成延时摄影短片《榕城似季2》,献礼世界遗产大会。
“作为土生土长的福州人,我想向大家展现福州一年四季最美的风光。有机会的话,我希望继续去记录这些文化遗产,让更多人看到福州非遗和福州的自然与人文风光。”蔡胤霖说,他还会继续推出“榕城似季”系列短片。
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田学军在大会上指出,世界遗产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和认知蕴含其中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会现场,来自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的200余名师生志愿者活跃于会场内外,他们正亲身感受着这份文明的精神力量。
“上岗”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志愿者洪雅诗就已接受世遗文化、文化遗产保护等14门通用知识培训。“我们要乘着世遗大会的东风,从自身做起,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人类共同的记忆,把属于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洪雅诗说。
“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是我们当代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福建师范大学团委文体实践科副科长、福建师大志愿者领队谢静杨表示,今后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