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山东省教育厅
近年来,山东建筑大学始终把立德树人、建设文明和谐校园作为使命担当,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并立足将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渗透到专业成长中,学校的一园一景都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自有本质,从而构建全方位育人文化场景。山东建筑大学注重文化品牌精细化、文化输出故事化,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和文化特色优势,打造“文化+”平台项目,以“文化+”的方式打造“留得住、传的久”的大学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自信,以不竭的创新动力讲好建大故事。
一、“文化+艺术”育人
学校以主题话剧公演、文创产品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等,通过学生创作的作品展为切入点,开展了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借助故事化的表达,达到了情理交融、春风化雨的效果。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以青春故事分享会的形式,邀请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师生共同分享讲述自己的青春记忆,通过每个个体自身的经历、行为、心理、情感故事的生活化讲述,挖掘其与宏观主流价值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引导青年学生要把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生对故事背后的价值理念的体认,通过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后转化成自觉认同,更有持久性。
策划“我眼中的马克思”“月亮与六便士”“咫尺匠心”等主题话剧公演,以艺术的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伟人、悟真理、树信仰”,从伟人身上汲取信仰的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这种基于学生主体的生活故事探索,增加了思政教育的“烟火气”,学生作为叙事受众,既能看得懂,也能听得进,是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有益尝试。
三泉润泽四季秀,一院山色半园湖。建大校园文创产品是学生通过手中的画笔和设计制作将建大的建筑、景观、草木、花草等校园风物融入到文创设计中,包括日历、书签、明信片、扇子、茶具、文具、节日礼盒等。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日常生活中浸润人心的文化资源,借物言志,呈现“物品身后的故事”,以建校65周年为契机,建筑精神、建筑人文为核心,从校史、老建筑中挖掘文化元素,设计“此间建大”“建大之眼”“鎏金建大”“建大国潮”四组系列校园文创产品,推出具有中华建筑美学与校园文化气息的创意衍生品。
二、“文化+公益”育人
为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的一代新人,学校将社会服务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发挥师生的专业优势,开展多元化的公益实践、公益服务。发挥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提升公益“故事力”,讲好身边的公益故事,秉承“小、真、正”(以小我体会真情感,发挥正能量)的理念,通过援助—记录—分享等线上线下环节挖掘普通志愿者身上的温情与光辉,使每一个学生个体走出象牙塔,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中收获自我价值和成就感。“暖星计划”关爱自闭症儿童公益实践,推广以“暖星艺术课堂”为系列的自闭症儿童艺术治疗方法,让更多自闭症儿童在“暖星艺术课堂”中获益,并打造一个可持续、可发展、实现自我造血的公益宣传平台。带领社会各界倾听公益声音,推动公益事业的全面发展。
社会服务将口述历史的方法运用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以“有温度的个人记忆”为特点和标志,以记录由个人或者家人亲历的生活和经验为主,从家族和个体的角度再现历史的记忆和细节。通过设定选题,带领学生访谈、文本记录、影像整理等方式,鼓励更多的青年走向故乡、走向亲人。学生在访谈、调查、梳理文本、拍摄影像的过程中,自主性得到发挥,教育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通过文字或者影像记录家族记忆,感受个体在时代中的发展和变化,感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让宏大的党史、国史教育更具人文色彩,更有生命体温,更加鲜活生动,更加符合当下青年的情感认知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并且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实现情感升华,建构深层认知。
三、“文化+互联网”育人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媒体逐渐成为师生思想引领的重要平台,思政教育要真正实现入脑入心,首先要做到“入眼”。山东建筑大学公众号,以及由其衍生出的一系列内容生产,成功与青年大学生产生共鸣。
学校官微等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主题,讲深讲好建大故事,展示学校在推动建筑人才培养、建筑科技创新、服务建筑强国建设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激发青年大学生匠心筑梦、报效祖国的热情。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栏目《人物专访》《学子风采》《师说新语》等,以访谈、对谈等形式挖掘和宣传学人思想、学术贡献和校园文化,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文化角度探讨大学之道、学术之美,以“推文”为载体,用“镜头”聚焦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推动思想价值引领更具抓手,理想信念教育更有活力,铸魂育人效果更加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