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山东省教育厅
近年来,滨州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服务平台、夯实基础管理、优化服务质量等,积极回应学生关切,及时解决学生“急难愁盼”,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一、加强顶层设计,凸显管理服务工作育人导向
一是在学校决策中强化落实育人使命。修订并严格落实《滨州学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滨州学院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滨州学院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等决策会议议事规则。通过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学生工作委员会会议等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学校决策积极落实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一线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工作机制。发布并落实《关于完善学校领导“五联系”制度 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与师生联系的通知》《关于建立学校各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的通知》,每年校领导深入课堂、宿舍、食堂、社团、实验室等,倾听学生呼声、了解学生诉求,落实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学生制度。持续开展“书记有约”“我与校长面对面”“校领导开放日”“党委书记为学生讲党课”,全体校领导面向学生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突出示范引领。三是突出制度育人,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制机制。认真贯彻执行《滨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等,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持续深入开展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将学习宪法和学校章程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在规章制度中体现育人优先。
二、打造管理服务平台,着力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一是建立“智慧学工”综合服务平台。投资60余万元建成学生工作信息系统,设置学生事务工作模块30余项,学生请销假、走读申请、征兵登记、困难补助、综合测评、奖助评选等学生事务全部实现网上办结。二是关注学生诉求,建成“接诉即办”工作平台。畅通学生建言献策渠道,在校长邮箱、处长邮箱等传统诉求渠道之外,设计开发了功能比较完善的“接诉即办”学生服务平台。学生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意见,均可通过手机客户端“一键直达”学校主要领导,学校安排专人对有关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一一回应,确保做到第一时间发现诉求、响应诉求、解决诉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学生急难愁盼。三是积极开展暖心小微服务。积极推动公寓、心理、资助等学生服务部门使用小程序开展宿舍设施报修预约、心理咨询预约、资助政策咨询预约等小微服务。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收集学生各类报修、咨询信息9千余条、微建议2千余条,及时解决学生生活诉求、心理诉求等,提高了服务效率。
三、夯实基础管理,筑牢校园安全底线
一是注重工作分析研判。通过定期排查各类重点关注学生,建档立卡,实行“一对一”动态帮扶管理,定期召开工作月度分析会,通报有关学生情况,坚持因人施教。二是严格落实学生工作队伍值班制度。出台《滨州学院学生工作队伍值班制度》,明确值班时间、值班任务,值班要求,实现周末、节假日、晚自习、夜间公寓值班全覆盖,解决学生各类突发问题。三是实施网格化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公寓等生活场所大功率电器、电动车充电、消防设施等安全隐患排查,有力保障了校园的安全稳定。疫情期间,学生工作队伍始终战斗在学校防疫、抗疫一线,组织学生核酸检测,为学生送餐、配备必需生活物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全校学生工作人员累计住校工作70余天,为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四、优化服务质量,不断丰富服务内涵
一是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索“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良性循环资助育人模式,不断提升资助育人质量。精准打造资助工作平台,建设资助工作数据库,动态摸排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严格落实国家、省各项资助政策。近三年来,先后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2141名;评选各类国家奖、助学金12140人次, 5020余万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7198人次,5583余万元;免除学费300余万元,走访困难学生家庭500余户;设置勤工助学岗位500余个,发放勤工助学工资80余万元。二是扎实做好心理育人工作。一年两次开展全员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坚持心理问题学生持续动态跟踪和帮扶,先后开展谈心谈话3240人次,提供心理咨询423人次,接听电话和网络热线232人次。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先进单位,被指定为省教育厅指定抗疫心理热线支持单位。三是积极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打造公寓“家”品牌,开展便捷式服务,洗衣机、直饮水等社会资源相继进入公寓;打造雷锋广场文化景观,扩宽社区文化育人功能;建设“寓心家园”功能室,让学生更加便捷地享受心理健康服务。学校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省高校公寓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获2020年“山东省高校后勤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建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