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是以水利为特色,以工科为优势的高职院校,学院着重构建“宽基础、强技链、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理实一体、虚拟现实、线上线下、相融相合”的教学改革,聚力打造“高”“特”“强”高水平专业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智赋能,走出了一条内涵提升、改革创新、开放融合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坚定办学方向,为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秉承“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遵循“水利特色、工科优势、凝练品牌、强化服务”的办学思路,确定了“立足水利、面向社会、服务一线”的办学定位。依托水利工程专业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提出“标准育人、岗位育人、文化育人”的“三育人”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制岗位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发课程体系;开展岗位培养,提升技能、涵育匠心;思政铸魂、文化赋能,潜移默化培育工匠精神和水利精神。
今年以来,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将人才培养延伸到企业一线,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紧缺技术岗位需求,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岗位需求对接,筹备成立现场工程师学院,面向通信设备生产制造、5G基站建设与维护、5G移动网络运维等一线岗位,校企共同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通信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强化协同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学院主动与本科高校达成合作,围绕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成果转化、实习就业等方面,通过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享优质资源、共建科研平台、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职普融通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与坝道工程医院签署“共建共享产科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项目协议,共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及科普教育基地,科教融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内头部企业合作,共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校内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建设团队、建立成果转换机构,引导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科技成果研发上,通过科研成果与实际产业相结合,促使科研成果产生最大效率,产教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合作,引进国外优势资源,共建智能制造专业和海外“大禹学院”;服务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国家院校开展校际合作,在水利工程、水生态修复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领域培育合作成果,向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输出国家职业教育标准,资源互补提升国际协同育人质量。
三、 加强校地互动,实现“校行企地”互联互通
学院依托山东省现代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山东省水利与测绘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联合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锋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新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农业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20余家企业,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政行企校”多方联合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促进水利实训基地资源建设,在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实训资源、师资队伍、教研科研、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开展建设,创建了“科技引领,虚实结合、育训并举、科学管理”的共建共享型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学院“共享型智慧水利实训基地”被评为全国重点水利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入选山东省《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与水利厅合作建设的山东水利安全生产教育基地为社会企业工地管理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构建了“国家-省-市”三级协同创新平台矩阵,积极助力水利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复合型水利技术技能人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服务企业转型升级需求,服务区域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校行企地”互联互通。
学院充分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和“厂中校”实践场所,提供预就业岗位。企业作为育人主体之一,由企业师傅对“准员工”开展精准培养,企业师傅协助学校教师共同开发配套现代学徒制的校本教材,由学校教师建设线上虚拟仿真资源供学生练习,企业师傅带领学生完成实操,从而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学习,加强校外基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的正向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