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山东省教育厅
临沂大学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科研创新发展作为提升办学实力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围绕山东省“十强产业”和临沂市“十优”产业发力,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出台一批政策,搭建一批平台,组建一批团队,转化一批成果”,打造“企业出题—高校解答—市场检验”的成果转化模式,打造科研创新区域高地,为沂蒙老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临大力量”。
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服务地方“内生动力”
一是改革科研管理体制。近3年制定、修订科研管理制度20余项,简化管理程序,规范过程管理,全面取消科研管理费,实行配套经费政策,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二是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坚持质量导向、目标导向,秉持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和激励创新原则,构建了以学术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三是创新科研考核机制。制定中层单位分类考核方案,明确核心考核指标,将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加分项,鼓励中层单位“非对称”发展。四是推进绩效分配改革。出台专业技术岗位聘任与考核实施办法,注重多元评价,强化知识价值导向,增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评价指标的权重,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推进校地企协同创新,打造服务地方“核心主力”
一是深入推进校地协同发展。落实《临沂市与临沂大学城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与临沂市各县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构建“企业出资金+学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人才共引共用模式,实现了校企良性互动、发展双赢。二是大力推进校企共建科研机构。校地、校企联合成立“临沂大学鑫海新能源材料研究院”“临沂大学再生医学研究院”等50余个应用型科研院所,围绕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智库咨询等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有组织科研。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组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团队68个,对接区域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商贸物流团队编撰的《临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助力临沂入选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四是积极推进教授博士下企业。学校领导和学院书记院长带队到企业开展合作,推动教授博士下企业。近三年,有近千名教授博士进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签署横向课题合同800余项,转让科技成果近百项,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撰写调研报告200余份。
三、打造乡村振兴创新高地,汇聚服务地方“强大合力”
一是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与临沂市联合成立山东省高校首个实体建制的乡村振兴学院,着力打造培养“现代农民”的一流基地、乡村创新创业的示范平台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端智库。二是建设一批高水平农业创新平台团队。围绕城乡规划、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代高效农业等重大战略规划,建设科研创新平台,成立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提供技术指导、科技咨询、信息服务,推动科研赋能乡村振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团队为10余个省份编制各类农业科技园区、乡村振兴规划100余项,成功助力临沂、青州、滨城、商河、绵阳等地获批国家级农业园区。三是成立临沂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发挥涉农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农业技术、乡村治理、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培训2万余人次。入选农村农业部、财政部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训项目,每年资助经费约500万元,年均为全省培训乡村振兴带头人200名左右。
四、深挖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服务地方“无限潜力”
一是大力推进新时代沂蒙精神弘扬与发展。提出弘扬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十大行动”,发起举办了“三山一坡”革命精神研讨会,承办“沂蒙精神赋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等重要活动,与临沂市联合申报的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成功获批,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突破,省级及以上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研究平台达到8个。二是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两创”实践。组织师生创作沂蒙革命主题文艺精品19部,连续六年荣获泰山文艺奖,其中2021年民族管弦乐《沂蒙史诗》、舞剧《渊子崖》双获“泰山文艺奖”一等奖,打造了一批高水平“两创”案例。三是深入推进沂蒙精神育人品牌建设。积极推动沂蒙精神研究成果转化,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构建沂蒙精神育人高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四是着力服务地方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研究,推动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有机结合、红色研学和红色产业协同发展,为推动地方发展红色文化旅游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