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职教动态 正文

山东工商学院:“五个聚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新成效

作者:审核:复核:时间:2023-11-14点击数:

转载: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工商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始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环境立德树人的重点工作,秉持“精准摸排、精细管理、精心服务”的工作理念,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方法,扎实推动心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聚焦“一个核心目标”,提升工作统筹力

聚焦“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这一核心目标,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统筹各项工作和要素,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补短板、强弱项,从制度保障、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方面,全方位、多途径、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聚焦“两项基本制度”,提升工作创新力

一是实施特殊学生建档立卡制度。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与二级学院按照分级分类施策原则,锁定心理问题“重点关注”和“一般关注”两个特殊学生群体,为心理异常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制定“一人一案一策”,实行重点跟踪关注和动态管理。二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联系二级学院制度。按照1:4000的比例为各二级学院配备专职教师,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与二级学院的密切联系和协同联动,定期对典型案例进行研讨分析,强化专业指导和检查督导,总结学院心理辅导站经验推广。各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统筹安排下开展心理普查、宣传引导、团体心理活动和危机干预等工作,严格落实月报告制度,定期研判、随时研判,建立起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和心理危机处置机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开展。

三、聚焦“三个主要任务”,提升工作实效力

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引进智慧树平台课程资源,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教学。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借助校园融媒体平台,通过录制系列心理微课等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强化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二是强化咨询服务。建设了情绪宣泄室、团体心理辅导室等18个功能室和文化长廊,配备了VR身心反馈训练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由7名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引进信息管理化系统,全面启用线上平台预约服务和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扎实做好个体心理咨询服务工作。三是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制定《山东工商学院心理危机干预暂行办法》,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依托心理普查、专职教师联系学院制度和特殊群体建档立卡制度等,狠抓重点人群,加强研判与预防,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动态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上报、措施第一时间到位、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安全防护网,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聚焦“四级网络体系”,提升安全保障力

构建全面预防、全程管控、重点干预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体系,形成统一领导、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全环境心理育人工作新机制。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统筹指导作用,全面推进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辅导员通过心理普查、心理中心预警、日常沟通接触、朋辈上报等途径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全面收集信息。重视朋辈互助作用,充分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情联络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严格落实宿舍心情联络员日报告、心理委员周报告、心理辅导员月报告、重要或紧急情况随时报告制度,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危机应对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五、聚焦“五大支持系统”,提升成长全助力

一是全面心理筛查。每年秋季学期面向全体新生开展心理普查,春季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形成心理健康普查报告,建立“全员电子档案”,全面掌握、精准研判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二是全面畅通服务。启用线上平台预约、电话预约、QQ预约、现场预约等多种预约方式,开通学校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和QQ咨询号码,确保学生需要心理援助时,第一时间求助。三是全面追踪教育。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坚持每月开展1次谈心谈话和家访,做好档案记录,有紧急情况及时报告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与辅导员每月开展1次个案研讨和集中研判,实现全面双向跟踪关注和动态管理。四是全面丰富活动。每年5月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10月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月,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品牌活动、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营造全环境心理育人氛围。五是全面协同共育。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重点参与、社会资源支持”的协同机制,通过定期家访、新生家长课堂、家长联动微信群、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法密切家校联系,拓展家校协同育人渠道,形成家校心理育人合力。与专业医疗机构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畅通绿色转介通道,完善并落实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