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职教动态 正文

鲁东大学:构建“一二三四五”模式,赋能心理育人工作

作者:审核:复核:时间:2024-01-15点击数:

转载:山东省教育厅

鲁东大学以心理学学科专业和相关师资力量为依托,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平台,整合资源,拓展多部门和家庭协同发力的心理护航新路径,创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二三四五”模式,有效推动心理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凝聚共识,确立“一个目标”。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战略高度,凝聚全校共识,确立“守护学生健康成长”工作目标。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推进、扎实开展、特色发展。

二、发挥优势,用好“两个平台”。

一是发挥学校心理相关学科和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优势,夯实心理育人基础。学校拥有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点、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全省率先筹建山东省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1998年),先后获批“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依托学科和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发挥专业师资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全覆盖。二是建立完善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提升心理育人质效。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投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和新路径。在全省率先建立24个二级学院全覆盖的心理工作站,由学院团总支书记任站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派出专业心理师资为联络员指导工作站日常工作,实现了平台资源共享、校院协同联动,营造出全校一盘棋、共画同心圆的有效心理育人格局。

三、把握重点,实现“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全面发展,融入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以进公寓、进家庭等方式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存在的疑惑及现实存在的困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学生建立良好信任关系,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二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既注重通过第一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注重通过第二课堂丰富活动的组织和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实现释放压力、悦纳自我的心理育人目的,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不断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构建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服务;助推烟台市成功申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深入社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积极开展公益辅导讲座、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体现出了社会面心理健康服务的高校担当。

四、夯实基础,筑牢“四级网络”。

一是创新“区域化”心理育人网格体系,实现全员全覆盖。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格化建设,按驻地划分不同区域块,实施“区域化”网格管理。在网格中增加了住楼辅导员、学校心理辅导员和兼职心理咨询师等力量,借助“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心理危机学生动态数据库,实现风险及时预判处置。在信息保密、专人负责前提下,率先在全省建立在校生“一生一档”全覆盖的电子心理档案。按照心理问题风险等级,建立动态数据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下进行跟踪管理和动态更新。坚持月摸排、定期谈心谈话、心理问题预警反馈等制度,转被动预防为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

五、培育特色,构建“五大体系”。

一是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鲁东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实施方案》和心理咨询、危机排查、队伍建设系列文件制度,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心理育人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着力锤炼队伍建设体系。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心理学研究生补充、辅导员参与”的原则,建立心理辅导员队伍,构建分层培训体系,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心理专业技能培养,每年培训300余人次,全面提升队伍的工作能力水平。三是扎实推进课程育人体系。依托心理学专业优势,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内容涵盖心理适应、生命教育等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助人”意识,提升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四是积极拓展宣传教育体系。以制作宣传册、心理小视频,组织心理沙龙、心理趣味运动会等形式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员进宿舍等活动,做到学生在哪里心理健康教育就在哪里。每年发放宣传册、工作手册8000余份,举办新生团体辅导、心理嘉年华等活动30余次。五是织密筑牢预防干预体系。学校心理咨询室每天开放,每年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测评,评估筛查出存在心理困惑群体;对心理危机学生数据库动态跟踪监测反馈,及时心理咨询、转介,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构建多部门和学生家庭协同发力的工作体系,精准帮扶心理问题学生,共同筑牢心理健康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