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师范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师者匠心 启智润心”主题,通过“五抓五坚持”,构建起思想引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管理服务、平台带动“三全育人”新格局,入选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获批山东省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基地。
一、抓思想引领,坚持把准理论武装“主基调”。
一是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主线,抓实师生党员自学,抓好专题学习、集中研讨、辅导促学、专题党课等,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二是依托全国重点马院常态化开展思政理论研究,搭建全国有影响力的思政研究阵地,打造“青年先锋锻造计划”训练营,积极探索“青马微课堂”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举办“青马工程”培训班,实现对青年学生骨干的培训全覆盖。三是开展面向广大团员和青年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深入动员专题学习,实现组织化学习全覆盖。四是推进校院两级党委班子成员、共青团干部常态化讲党课、讲团课,“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联动的理论教育体系基本成型。学校在山东省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果展示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二、抓教育教学,坚持弹好学科教学“协奏曲”。
一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筑牢思政课主渠道,深化思政课考试评价和教学方式改革,入选全国首批“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获批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二是组织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围绕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全省思政课教师进行线上线下专题辅导和集体备课,组织举办“萌新磨课会”、“手拉手”集体备课会等多场研讨交流活动,《光明日报》报道我校构建“四维协同”育人模式,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做法。三是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院级课程思政工作室,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建立完善评价机制,构建“教学院长—骨干教师—全体教师”三级联动培训机制。四是开展“青师启航”“优师助航”“名师导航”活动,持续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获评全国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思政“金课”3门、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4个;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3门。
三、抓队伍建设,坚持汇强工作队伍“战斗力”。
一是全面落实辅导员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政策,实施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组建专业化发展研究团队,构建“岗前-岗中-岗后”全流程培养体系。二是狠抓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结对传帮带”机制,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三是组建山东省师德师风建设研究中心,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四是持续实施党务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形成“政治理论+党性锻炼+业务技能”的党务干部教育培训模式。专职党务工作人员、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照要求配备,着力建设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思政工作队伍。
四、抓管理服务,坚持画好日常教育“同心圆”。
一是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研究生生活园区、“青年之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生活学习型、共建共享型、绿色智慧型学生成长社区基本成型。二是举办“师大之春”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项目。三是创新构建“成长合伙人”心理育人模式,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实验室,心理危机预警库、心理危机紧急会商、心理危机转介等干预制度持续完善。四是实施博硕本携手登攀行动计划,开展“青春研途 与国同梦”博硕本论坛等思想引领活动,深化导学思政建设,健全研究生权益保障和诉求表达机制。五是推出“成长大礼包”青年学生成才系列服务,积极听取学生在学业发展、身心健康、社会融入、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和困难,帮助有效解决。
五、抓平台带动,坚持扩大思政育人“辐射圈”。
一是加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价值,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验室、山东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建设。二是发挥学校文史研究见长优势,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教育研究》等持续发表高水平理论研究文章。三是组建校内专家宣讲团、思政课教师宣讲队、青马宣讲团、学子宣讲队,在校内外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四是全面构建“互联网+思政”“新媒体+思政”工作模式,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线上思政与线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五是积极构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网站、抖音号一体化网络思政平台,设立“学习进行时”“聚焦二十大”等专栏,第一时间推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校获评2022-2023年度“山东教育政务新媒体综合力二十强单位”,官方微信公众号获评2022-2023中国大学官微百强等荣誉称号。